吹奏唢呐,也需要一些技巧,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满。倘若音孔按不严,往往发出的声音就不准。因此,拿捏唢呐的吹奏气息,也成了一门学问。演奏唢呐往往比较费气,音越高耗的气量也就越大。一般吹奏起来,不能无间歇地长时间表演,但经过训练的演奏者,尤其是民间艺人,吹起唢呐来,互相比着较劲的就是持久的耐力。“循环换气法”是最常见的演奏方法,这样的吹奏能使得气息总是饱满不息,可以使乐音不间断地长时间延续,甚至全曲一气呵成。
唢呐演奏技巧:
1、循环换气法
循环换气一般不常用,只是在吹奏某些持续的长音时才使用。它的方法是:用小腹的力量控制呼吸,吸气用鼻,呼气用口。鼻子吸气时两肋鼓起,小腹往里收缩,使气息向上运行,也就是用小腹的压力把气息送到口腔内;然后根据需要量把两腮里的气息逐渐往外排出,随着吐气,小腹肌肉也逐渐放松。吸进第二口气时,再重复上述同样的过程。要注意在第一个过程最后,要不等控制在口腔里的气呼完之前就要用鼻子吸进第二口气,这样才使两个过程之间衔接得非常连贯,听不出一点换气的痕迹,很好地保持长音的持续。
在初练这种换气法的时候,可先准备一根芦苇和一碗水,然后将苇管插在碗里,并按照上述循环换气的方法往苇管里吹气,直练到水里能连续不断地冒气泡,方法就基本上对了。这样练好之后再在唢呐上进行练习,练时先吹第八孔音,然后再练习其他音。
2、气颤音
气颤音是一种吟音,在音符上加“~”表示。它的奏法是:吸足一口气,小腹用力支持气息并作有弹性的收缩,使吹出的音产生微微的波动,其效果有如弦乐上的揉弦。这种颤音可以根据乐曲的要求有快慢和强弱的区别。一般常用于长音,有时它的波动能表现不同民族或地方的风格。
3、齿颤音
齿颤音也是一种吟音,在音符号“~”上加“齿”字来表示。它的奏法是用下边牙齿轻轻地颤动哨根,使之发出颤动的音。这种齿颤多用于吹奏戏曲、曲艺和民间风格浓厚的乐曲中。它可以分为硬颤和软颤两种:硬颤是用牙齿直接接触哨根,软颤则把嘴唇垫在牙齿和哨根之间。齿颤音常用在一个音上,这时要注意颤动轻重的均匀。
唢呐定调的丰富,非同一般。多彩的调音,造就了唢呐的丰富全面。目前的唢呐多分为高音、中音和低音三种。普遍使用的高音唢呐,低音区略带沙沙声,发音厚实;中音区的音色则是刚健、明朗,最擅长各种技巧的演奏,极富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;高音区的发音响亮,畅快淋漓;最高音则尖锐、刺耳,把握不好就会变成难听的噪音,因此很少使用。当下经过改革的加键唢呐,已成为民族乐队中一组完善的乐器,表现力更为丰富。
各地的唢呐都不尽相同,有大,有小,有粗犷,有柔和,种类甚多,通常以杆的长短不同而分为五种。小唢呐杆长往往在22~30厘米,音色柔和,最适合用来独奏或合奏,特别是当它与二胡等弦乐器一起合奏,婉转起伏,更为动听。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湖南和江西等省都可以觅得它的踪影。
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,有芦苇的,有麦杆的,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(但吹起来非常软),音响可谓别具一格。中唢呐杆长32~40厘米,流行于江苏、浙江和安徽一带,音量不大不小,用在歌舞伴奏中,非常悠扬。大唢呐杆长42~57厘米,声音低沉宏大,仿佛英雄出世,壮志满怀,气宇轩昂。在东北、山海关和冀东一带北方地区,粗犷的大唢呐也是吹奏大型乐曲的最好选择。相比杆长50厘米的“大杆子”,柏木杆稍短一点,流行于河北、河南和山东一带。清脆明亮的声音好像能拨开云层见晴空,令人心神舒爽。用柏木杆吹奏小调以及模仿戏曲中人声唱腔,显得格外得心应手。海笛的长度不到20厘米,各部件也较小,玲珑小巧,发音却尖锐响亮,高亢冲霄。江苏、浙江和安徽一带器乐合奏是它最好的舞台。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闽西大唢呐,通常两支一起合吹列奏,称为“公吹”和“吹”。两支唢呐构造相同,只是在长度和粗细上略有差别。“公吹”的音色甜美,“吹”的发音低而浑厚,配合在一起,天衣无缝。